中藥店的藥柜上滿是一個格子一個格子的小抽屜,里面放著各種藥材,司藥人員把處方放在柜臺上,手一里拿著戥(deng)子,另一只手從藥柜上的小抽屜里去抓藥。久而久之,人們把買中藥就叫做“抓藥”了。關于“抓藥”還有一個陳舊的傳說。
一次,孫思邈行醫采藥來到一個村莊。遽然聽到前方一陣狗叫,趕到前來只見有一位婦女躺在地上,嘴里不斷宣布痛苦的喊聲。本來這位婦女的小腿剛被狗咬傷,鮮血直流。孫思邈匆促從圍身口袋里拿出一種藥來,給這位婦女敷上,不大一瞬間,這位婦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,痛苦也減緩了許多。她的老公趕來,見此情形,非常感謝,忙拜謝藥王的救治之恩。藥王就是這樣采藥走到哪里,行醫看病到哪里。他給患者診治后,總是從圍身的小口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把藥材抓出來。
典故二、中藥店為何稱“堂”
張仲景是河南南陽人,年輕時從史書上看到春秋時名醫扁鵲為人看病的故事,心里很感動,就拜同鄉名醫張伯祖為師,盡得真傳。后來,他官至長沙太守,其時傷寒等疫病撒播,為了解救黎民大眾,他邊作官邊行醫,探究醫治傷寒的辦法,不只治好了許多患者,并且總算著成我國醫藥史上的一部醫學創作——《傷寒雜病論》。在為民看病時,他還打破官府的墨守成規,公開坐在衙門的大堂上行醫,為患者診脈開方,辦公行醫兩不誤,自稱“坐堂行醫”,以表明自己輕視功名、為民看病的決心。后人敬仰這位名醫的崇高道德,就沿襲起“堂”這個字,行醫者都情愿把自己的中藥店叫“某某堂”,意在要像張仲景那樣不計功利、治病救人。
孫中山先生早年習醫,在《革新原始》中自述“卒業之后,懸壺于澳門、羊城兩地?!彼觥皯覊亍币辉~,本是中醫對醫師行醫的雅稱。說起這個雅稱,還有一段神話傳說。
老翁知他來意,便領他一同鉆入葫蘆。他進到葫蘆中睜眼一看,只見朱欄畫棟,金碧輝煌,奇樹異草,宛如仙山瓊閣,別有洞天。在葫蘆中,費長房隨老翁十余日,學得方術,臨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,他騎上飛出葫蘆?;貋砉世飼r,他才知道家里人都認為他早死了,本來他在葫蘆中的十余日在人間卻已過了十余年。從此,費長房便四處行醫,為大眾看病療疾。從那時起,郎中腰間掛的和診所前懸的葫蘆,便成了行醫的標志?,F在,盡管中醫大夫的診室里已很少見到“懸壺”,但“懸壺”這一說法卻保留了下來。